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由《中国历代通俗演义》所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<!--go-->

长时期以来,“成分”的阴影在中国大地上徘徊。封建时代,有士大夫、庶人、农工商、地主、佃户、贱民种种“阶层”,或者叫“阶级”。对待各个阶层,使用法律不一,政治待遇不一,经济分配制度也不一,这就造成了阶级仇恨。新中国建立以后,政治、经济、综合国力都有飞跃式的大进步,大改观,唯独“成分”这意识存在依然。“地、富、反、坏、右、封、资、修”成了新时代的新贱民阶层,与旧时代一般无二的新的社会问题不单“存在”,且势头不减,愈演愈烈,生命力鲜活。从深层次原因上说,窃以为是“文革”的重要成因之一。从根本上认识、解决它的政治家就是***。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,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始,一步一步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卫生起来、健康起来。

“成分”这种社会政治理念,反射在文学领域,构成了文学创作的一边倒和文学评论的单一倾向。一部作品出来,首先拷问它是“香花不是毒草”。肯定了它“没有问题”,然后再说别的。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,是服务对象的单纯性,为下里巴人而创作,“阳春白雪”便受扼制。很简单,倘若你只爱春天,那么你这个花园里便没有荷花、菊花与梅花。本来文学应该表述的观念形态,真善美,爱与死,夺人魂魄,陶人性情,增人学养,冶人操守,这种种功能未样样都与“无产阶级”、“贫下中农”这些阶级成分挂钩。即使是无产阶级,也有一个学习的任务,有提升素养、接受人类美好灵思的必要。事情一旦走向绝对化,必定的后果是“过犹不及”。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
收藏网址:www.yuesekanshu.com
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