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著中的梁山,其实从一次次打退朝廷的进攻开始,就已经埋下了败亡的伏笔。
发展速度太快,后勤跟不上,山寨日常生活系统压力巨大,这都让梁山上下都只能走上招安的路子。毕竟他们不能下山劫掠老百姓,那样的话他们替天行道的旗号打出来就毫无意义。可如果不打劫老百姓,难道要去打朝廷的州县么?这个不是不行,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,继续放大梁山对朝廷的威胁,只能引起朝廷更进一步的进攻。梁山终究不可能是整个朝廷的对手,同时宋江还梦想招安,他当然是不可能把朝廷往死里得罪。
所以见好就收,一开始就是宋江的目的。加上后勤的巨大压力,已经摆在面前的两条路——一条“光明大道”和一条“死路”,到底该怎么选,已经没有选择了。
然后就是征辽国、平王庆、灭田虎……梁山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最后是讨方腊,让梁山彻底断送了最后一丝元气,这不仅仅是原作者的故意安排,也是历史的必然。
农民起义,成功者少之又少,为什么?还不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?
除非领导人有远见卓识,但宋江有这东西吗?没有,所以梁山只能失败。
现在曹岩来了,他有没有远见卓识?他自己也不敢说,但他毕竟是未来人,他有着这个年代的人所没有的“先知”能力,所以他能够趋利避害,才能够带着梁山走得更远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yuesekanshu.com
(>人<;)